這大半年來與一班學校師生一起編作的劇目,上週五在校內演出。演出後,收拾細軟,離開學校時,有感而發在Facebook 寫道:
一個早上,半小時執戲,半小時總綵排,然後演出、分享感受。昨天仍甩甩漏漏的戲,今天竟然見得人。短短一個早上,看見學生奇妙地迅速成長。演出完結,現正離開學校,感覺好像剛做了一個夢,美得不真實!這幾天仍在回味這個夢,但工作開始逼著我而來,我想,不如將這七個半月的故事用文字整理一下,幫助我梳理這段經歷,然後專心投往其他工作。
說實在的,上週的演出能順利以「見得人」的狀態完成,確實是有驚無險。演出那個早上的總綵排,是我們首次完完整整的串排,演出前最後兩天的綵排,學生們剛放完復活節假還未回魂,台詞記不住,台位不熟,忍不到笑。還有,有兩個演員缺席,舞台監督與另外兩位演員臨危受命,頂上他們飾演的三個角色,在一、兩天後正式演出。
其中一個缺席的演員,因參與童黨打鬥,被帶到警署問話,故缺席綵排。
這個戲劇班的成員是一班輔導組學生,因為行為問題被調到這一班,在輔導室接受特別教導。學生為數約七、八人──我只能用約數,因為這班學生的數目在這大半年來一直有變動,有人從正常班調過來,有人調回正常班,有人轉到其他學校修讀實用課程,有人轉往院舍教導所……
甫開始這個組,我已經有心理準備要處理不少變數,得隨機應變。頭幾節的工作坊,我一方面向學員介紹戲劇基本元素,另一方面也在觀察他們的特性,看看應採取什麼策略,選擇什麼創作題目。
同學們心眼不壞,對我的態度很好,請他們參與活動,他們都肯合作完成,只是每每在分組進行創作時,障礙特別多。首先,有些同學之間存著芥蒂,合作不來。幾個愛聯結一起的男同學,總是不肯認真做事,一走在一起便鬥hea。當我們嘗試分開他們去和老師組成小組,又發覺吃力不討好──老師們擔心太過主導,避免提出太多意見,結果他們自己有意念但無法發揮,學生又沒有意念產出。
總的來說,小組創作在這個戲劇班的初段非但發揮不出集思廣益的作用,更反而產生拖拖拉拉、效能互相抵銷的問題!
於是我決定先由個人創作開始,讓每個人的意念和能力先有機會發揮,方再集合不同的意念和能力在作品中。
我選了Cecily O’Neill (1995) 的Famous People過程戲劇作為創作起端。該劇的情境是某電視台正拍攝一名人系列特輯,找來社會上特別的人物作主角,學員須每人設計一個「與別不同」的角色。
我從這裡開始,讓學員用了多節時間去設計角色的背景、過人之處、一天24小時的活動、最難忘的事情、最具特別意義的物件和地方、角色造型……等。當角色有了一定的立體程度,我再請他們把幾個角色加在一起,創作一個故事,讓幾個人物在某特定情境中相遇,從而出現了三個短篇。最後,我用較劇場化的手法(如one-liners、獨白、幻燈、音樂等),把三個不相關的故事串連成一齣戲。
這個創作過程,有三位老師和一位社工全程參與創作、排練和演出,作為他們自己在戲劇教育上的專業發展。他們的存在,發揮了穩定小組的作用,也為我解決了許多困難,畢竟年輕演員經驗淺,有一班成人在身旁一起演出,會安心很多。
有一次在總結課堂時,我問大家有什麼想分享,有位學生說很開心可以跟老師一起創作;平日,很少有機會和老師這樣地接觸。的確,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情況,在校園生活中著實不常發生。還記得在其中一個工作坊,副校長和一位同學合力創作故事,他倆輪流執筆,誰有意念時誰負責說,另一個負責寫。看著那個畫面,我感到說不出的美。對於幾位成人一直用與學生平起平坐地的態度來參與這個戲劇班,我真的打從心底裡欣賞。
參考文獻:
O'Neill, C. (1995). Drama worlds: a framework for process drama. Portsmouth: Heinemann.
相關文章:
在輔導室的七個半月(二)
在輔導室的七個半月(三)
在輔導室的七個半月(四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